LICP OpenIR  > 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LSL)
大分子组装体-客体分子界面相互作用的原位表征与应用
刘志鲁
Subtype理学博士
Thesis Advisor陈淼
2009-05-25
Degree Grantor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Department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
Degree Discipline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
Keyword大分子组装体 聚吡咯丙酸 生物传感器 聚电解质 Macromolecular Assembly Poly(Pyrrole Propionic Acid) Biosensor Polyelectrolyte
Abstract大分子组装体-客体分子的界面相互作用是生物传感器工作的基础,精细控制界面的相互作用在很多生物分析体系中是个关键的问题,本文在综述了几种生物传感器中大分子组装体的制备方法,用SPR,EIS,AFM等手段研究了界面组装体与客体分子的相互作用。本文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
1. 采用两种方法合成了吡咯的N-羧酸取代衍生物—PyCOOH。并对-COOH用N羟基琥珀酰亚胺进行了活化。结果证明,活化后的单体经电化学沉积成膜以后,表现出可逆的电化学行为。以此为基础,利用生物素——链霉亲和素在阻抗检测中的放大作用,对HBV特异序列进行了电化学阻抗研究。
2. 利用EC-SPR联用,原位监测了循环伏安法聚合吡咯的过程。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电势之间的往复扫描,不仅会使聚合物的膜厚增加,也会引起聚吡咯的掺杂和反掺杂以及聚吡咯本身的光学性质的变化。在金膜表面恒电位沉积了聚吡咯丙酸膜,将表面的羧基用EDC和NHS活化后,用于免疫传感器,并利用抗体本身放大了检测信号。
3. 根据多层膜的反射和透射原理,设计制作了一种可用于普通分光光度计反射装置;建立了基于反射光检测的光学计算模型并用于金纳米粒子标记放大检测乙肝病毒,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正确。此外,还对硅片表面SiO2的厚度影响做了详细阐述。
4. 制备了带有碳酸根、磷酸根和磺酸酯根侧基的阴离子型聚电解质刷,利用溶液AFM研究了其随pH和盐浓度的可逆溶胀/塌陷变换转换,揭示了聚合物刷的溶胀或塌陷两种状态的刚性。此研究为发展基于聚电解刷的离子传感器及离子功能纳米调节器的提供有用的信息。通过微接触印刷术和表面引发聚合直接得到一种图案化的具有活性/惰性二元聚合物刷,这种聚合物刷提供了一种无污染的背景。通过研究发现活性组分可以用于高选择性的生物固定,惰性组分可以将非特异性吸附最小化。
Subject Area界面功能材料
Document Type学位论文
Identifierhttp://ir.licp.cn/handle/362003/1650
Collection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LSL)
Recommended Citation
GB/T 7714
刘志鲁. 大分子组装体-客体分子界面相互作用的原位表征与应用[D].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Name/Size DocType Version Access License
200901刘志鲁.pdf(3286KB) 开放获取CC BY-NC-SAView Application Full Text
Related Services
Recommend this item
Bookmark
Usage statistics
Export to Endnote
Google Scholar
Similar articles in Google Scholar
[刘志鲁]'s Articles
Baidu academic
Similar articles in Baidu academic
[刘志鲁]'s Articles
Bing Scholar
Similar articles in Bing Scholar
[刘志鲁]'s Articles
Terms of Use
No data!
Social Bookmark/Share
File name: 200901刘志鲁.pdf
Format: Adobe PDF
All comments (0)
No comment.
 

Items in the repository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